杭州人的饮食嘉年华 |
2016年05月20日 09:43:28 星期五 |
被誉为“人间天堂”的杭州,不仅有着风华绝代的自然胜景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,也有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。杭州饮食文化的发展,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变局:一、吴越时期的基本定型;二、南宋时期的南北融合;三、康乾盛世的帝王激赏;四、改革开放时期的菜系渗透。这四个变化节点,在杭州饮食文化发展史中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 北宋元祐五年(1090年),杭州西湖之畔。知府衙门前,人头攒动。为感激龙图阁学士、知府苏轼率领百姓疏浚西湖,杭州的百姓不约而同,从四面八方涌到衙门,给他们素喜吃红烧肉的知府大人,送来猪肉。苏轼一边答谢着百姓,一边吩咐家人和厨丁,将成堆的猪肉拿到厨房,将肉切成方块,加调味和酒,用他发明的烹调方法,煨制成红烧肉,分送给参与疏浚西湖的民工。 苏轼送走百姓,伫立在府衙门前,眺望西湖。湖中,民工们正干得热火朝天,一条凹凹凸凸的长堤,已现雏形,像一条玉带,偃卧在湛蓝的天幕下。几缕似有似无的红烧肉的香味从身后飘来,苏轼的鼻翼不由自主地翕动了几下。他会心一笑,不禁想起了自己写的一首打油诗—— “净洗锅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 这首诗题为《食猪肉诗》,是他十年前写的。那一年,因“乌台诗案”,他遭受构陷,入狱百余天,出狱后,被贬至湖北黄冈,任黄州团练副使。那是个闲差,终日碌碌,于是他便于公余,带领家人,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,帮补生计,自号“东坡居士”,并自筑“东坡雪堂”。黄州猪多肉贱,他便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烹调方法,料酒浸渍,微火慢炖,所烧出的肘子,酥香味美,肥而不腻,美名不胫而走。调任杭州后,他将这一烹调方法带到了杭州,并发扬光大。杭州百姓感恩于他为杭州留下的福祉,把按照这种方法烹制的猪肉,命名为“东坡肉”,作为千秋万代的纪念。 ❶ 杭州菜:“一碗鱼羹值几钱?旧京遗制动天颜” 被誉为“人间天堂”的杭州,不仅有着风华绝代的自然胜景与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,也有着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。杭州饮食文化的发展,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变局:一、吴越时期的基本定型;二、南宋时期的南北融合;三、康乾盛世的帝王激赏;四、改革开放时期的菜系渗透。这四个变化节点,在杭州饮食文化发展史中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,杭州饮食文化,打上了深深的宫廷烙印和文人烙印。一些民间菜肴,由于受到帝王和文人的嘉许,迅即受到民众的热捧,由此形成了民间、文人和宫廷三种烙印交汇的独异的饮食文化特质。民间广为流传的赵构与宋嫂鱼羹,乾隆与龙井虾仁、鱼头豆腐,章太炎与醋熘鲲鱼、东坡肉、蜜汁火方;俞平伯与羊汤饭,金庸与虾爆鳝面等故事,就是跳跃在杭州饮食文化上的绚丽光芒。 关于杭州饮食文化的佳话,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“宋嫂鱼羹”和“龙井虾仁”:相传赵构一日游西湖,吃了一碗东京汴州流民宋嫂的鱼羹,勾起了浓浓思乡之情,不仅给宋嫂大量赏赐,还请她到后宫制作鱼羹。时人诗云:“一碗鱼羹值几钱?旧京遗制动天颜;时人倍价来争市,半买君思半买鲜。”而“龙井虾仁”,则相传与乾隆有关:乾隆微服私访来到龙井,饥肠辘辘进酒肆吃饭。厨师忙中出错,把新鲜龙井茶叶误作佐料撒入虾仁中,乾隆吃后赞不绝口。“龙井虾仁”由此闻名。 ❷ “月亮光光,猪油香香”:一座城市的岁月记忆 “花脸巴儿,偷油渣儿,婆婆逮到打嘴巴儿。”“月亮光光,猪油香香……”对于如今四十岁以上的大多数老杭州来说,此类童谣,应该是他们并不陌生的儿时记忆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,物质高度匮乏,社会实现计划经济,一切食品凭票供应。那时,一碗猪油捞饭、一碗油渣烧面,在他们心目中,往往就是一份销魂的人间珍馐。人们买猪肉时,都愿意要肥肉而不愿要瘦肉,因为肥肉可以拿来熬油。在那个艰难年代,猪油滋润了杭州的胃,承载了一座城市的岁月记忆。 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杭州洪师傅,提起那段艰难岁月记忆犹新,他对笔者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往事—— 那辰光我们国家很穷,大家生活都拮据,实现的是配给制,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油,菜油每人每月二两半,猪肉是每人每月一斤,肉买回来后不敢吃,要拿来熬油炒菜。我很小就给家里做饭,因为我是长子,老爸老妈工作都很忙。有一回我烧青菜,猪油多放了一点,菜当然是很可口了,可是,吃饭时却遭到老爸的训斥,说你怎么放这么多油。 那辰光我一个小孩子,哪能体会到当家的难处呢?所以当时就生了闷气。第二天炒菜时,我故意不放油,将铁锅烧得很红很红,把菜倒下去,起锅时菜卖相蛮蛮好。我曾见奶奶用这种方法炒过菜——现在我就懂了,那叫高温定型,也就是高温分子锁定。晚上吃饭时,老妈问我,青菜这么难吃,是不是没放油?我说我放了,我当时是赌气嘛。老妈说没放,我说我放了,两人就开始争起来了。最后老爸说,有没有放油,用开水泡一下不就检验出来了?老爸这么一说,我就不敢犟嘴了。因为油是上浮的嘛,用开水一泡,若放了油,油就会自动浮起。 那辰光我们很多时候都用猪油加酱油拌饭。猪油很珍贵,有时只能趁大人不注意,偷偷地抠一调羹,拌进饭里,就像耗子偷油一样。家里的猪油,有时也用来做菜泡饭,连面条也难得吃。有的时候节约到什么程度呢?把锅子烧烫了。然后用肉皮抹一下锅,用那点油来做菜。 老洪接着介绍:杭州是个开放城市,那辰光外地人特别是上海人来杭州,都要到奎元馆吃碗面条。奎元馆的面条是杭帮面条中做得最好吃的,杭州其他面店的杭帮面条都是由奎元馆传过去的。那时上海人到奎元馆吃面条,吃的都是“阳春面”,就是一碗光面加几根葱花。这一碗“阳春面”就够他们享用了,因为奎元馆的面条是用上好的猪油烧的。面条只有用猪油烧,吃起来才香,味道就在于它的猪油。老杭州还有一种油包,现在叫糖包,就是猪油加白糖做馅,吃起来满口喷喷香的猪油汁和糖汁。那时的猪油比较紧缺,因此吃油包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。 老洪说,尽管那辰光生活很穷,但人们的精神却是愉快的,猪油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。 |
来源:杭州日报 作者:涂国文 编辑:李思源 |